首页 - 观点 · 动态 - MGF观点
观点 · 动态
气候风险
金融风险

百家灼见 | 叶燕斐:防范气候相关金融风险应着重把握的几个方面

捕获3.PNG    
 

叶燕斐

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巡视员



近年来,随着全球各界对气候变化的日益重视,特别是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金融机构对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的意识空前提高,气候相关金融风险议题日渐受到重视,开始从气候相关金融风险角度分析金融市场的波动和金融投资者偏好的变化,前瞻性谋划防范化解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的举措,主动有序调整业务规划和资产及负债结构,所取得的进展是可喜的,也得到了各方面的积极评价。然而,气候变暖的挑战是长期的和持续的,气候相关金融风险还处于若隐若现的状态,有效应对气候相关金融风险还需要金融机构深入思考,整体把握,系统布局,确保相关举措能落地落实。

一、防范气候相关的战略性风险,防止出现颠覆性错误

人为原因导致的气候变暖可能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史前人类学会了用火,进入了低碳时代。经过几十万年的演变,人类创造了工业文明,进入了高碳时代,一直延续至今。当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经从全球共识变成全球行动,从政策驱动变为政策和市场双驱动,利益叠加情怀,市场的力量日渐强大。不久的将来,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地球生命共同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按照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人类很可能再次进入一个低碳时代,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在百年、千年、万年、甚至亿年之后仍有着不逊于其前辈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

这种变革及其产生的影响将是深刻的、持久的和全局性的。以巴黎协定设定的全球气温上升至本世纪末不超过1.5度至多不超过2度为限,把这场变革称之为百年革命也不为过。试问自有文明以来,就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和变革深度,有哪场革命或巨变能与这场百年革命相比呢?恐怕没有。人类共同行动开启的这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百年革命将深刻地、全面地、不可逆转地影响、改变、重塑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等等,一切的一切。

因此,金融机构应从全球文明发展的历史视角和百年变革的当下视角看待气候相关金融风险。要对标巴黎协定的目标,对标国家的双碳目标,对标金融监管部门前不久提出的最终实现金融资产端的碳中和以及最终实现运营端的碳中和的目标,深入思考我们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以什么价格、向什么客户提供什么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系统谋划未来几十年甚至到本世纪末本机构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速度,满足全球的、国家的、金融监管部门的、公益组织的和市场的期待,实现机构自身的持续稳健运营,确保不出现战略性偏差,不发生颠覆性错误。

二、防范气候相关的声誉风险,防止金融之基被侵蚀

企业像人一样,是以信誉立身的。对金融机构而言,尤其如此。不管是银行吸收存款,理财机构代客理财,还是保险公司提供风险保障,依赖的都是公众的信任。没有公众的信任,百事莫成。有了公众的信任,百事可做。一场声誉危机就足以让一个百年老店倒下。应对气候变化既然是全球持续关注的焦点,金融机构处理得好,就能增强自身的声誉,处理不好,就会毁掉自身的声誉,切不可等闲视之。

金融机构防范气候相关的声誉风险,首先要从董事会、高管层做起。在公司治理层面上,要把防范气候相关的声誉风险作为重大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董事会、高管层成员要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尽可能出现在国内外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场合上,发出正面的声音,让国内外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公众、媒体、公益组织等认识到机构的庄重的承诺、有力的行动和可见的成效。董事会和高管层要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积极研究国内外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声明、承诺、标准等,适时成为这些原则、声明、承诺、标准的发起方或参与方,与国内外同行和利益相关者一道,共同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贡献者。

金融机构防范气候相关的声誉风险还要高度重视信息披露并做好相关工作。在披露内容上,既要披露气候相关的战略、目标、承诺、政策、制度、流程等,让利益相关者深入理解金融机构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运作方式、机制和目标,也要尽可能披露可量化、可追踪的温室气体排放相关信息,包括机构运营产生的碳排放、金融资产的主要行业分布、金融资产隐含的碳排放、气候相关融资的金额和产生的碳减排效益、数字化无纸化集约化办公带来的减排效益,甚至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气候压力测试结果、温室气体排放很大或强度很高的客户或项目名单等。在披露方式上,尽可能对标国内外规范的披露报表格式,使利益相关者能清楚明了地了解相关信息。在披露渠道上,尽可能采取多渠道、多媒体的披露方式,包括新闻发布会的方式,注重披露的影响面和效果。

金融机构防范气候相关的声誉风险还要重视从客户或项目做起。金融机构在业务拓展和客户管理中,对一些有重大气候影响、利益相关者高度关注的客户或企业,如温室气体排放量很大或强度很高的客户或项目,要督促借款人及其重要的承包商、供应商等建立申诉回应机制,及时、充分、事先与利益相关者做好沟通,回应利益相者的质疑,妥善化解相关矛盾。金融机构自身也要建立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环境、社会和治理的申诉回应机制,与客户一道,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及时、充分和尽可能事先的交流互动。

金融机构防范气候相关的声誉风险还要从自身运营做起,做好机构自身减少运营碳排放的规划,推出实质性的举措,包括尽可能的数字化线上化处理业务以节省客户的时间和旅途的碳排放,以高效节能方式运营和维护信息技术设施,在高标准的绿色建筑、低碳建筑或零碳建筑内办公,在自愿减排碳市场中购买碳汇,鼓励灵活地点、灵活时间办公,节约粮食减少浪费的光盘行动和简约适度的公务用餐,倡导员工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减少碳排放的步行、骑行、公交、电动出行,等等。

三、防范气候相关的信用风险,防止资产质量下滑

气候相关的信用风险主要源于应对气候变化而产生的转型风险和极端气候增多而产生的物理风险。金融机构防范气候相关的信用风险,首先应完善行业授信管理制度。金融机构应立足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中,因政策、标准、技术、偏好等的变化而导致的产业结构的持续变化,深入分析其中蕴含的气候风险或气候机遇,确定合适的行业授信方向,主动并有预见地有序地调整金融资产的行业结构,避开可能“搁浅”的资产,防止得了几年利息或分红最后却折了本金,有效降低资产组合层面的投融资风险。

金融机构防范气候相关的信用风险还应完善企业或项目的授信管理制度。金融机构应把客户的气候表现和实力作为授信的重要参考。可以探索建立合适的气候风险或气候机遇指标,对拟投资的项目或企业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并将其作为授信的重要参考。这些指标包括但不限于碳排放效率指标,用于衡量范围一和范围二单位碳排放产生的经济价值,如产值、营业收入、利润等;碳减排效率指标,用于单位投融资预计可带来的范围一和范围二的碳排放减少;碳减排潜在效率指标,用于衡量单位经济价值全生命经济周期内可带来的碳减排,如单位价值的光伏组件或风电机组在全生命周期内可带来的碳减排。指标的基准可以是全行业的均值或可比企业的均值。

金融机构防范气候相关的信用风险还应在授信管理中探索引入碳排放影子价格,如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现货价格、远期合约价格、期货价格,或可预期的技术条件下碳减排的成本,如碳捕捉和利用的成本,氢冶炼的成本,以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的成本、零碳建筑替代普通建筑的成本等。通过碳排放影子价格的引入,深入分析和合理调整拟授信企业或项目的现金流、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结合传统的信用分析,对其授信与否做出正确的决策。

金融机构防范气候相关的信用风险还应注意做好基础工作。金融机构应在授信过程中注意收集客户的碳排放数据,按照不同的标识如行业归属、排放地点、技术工艺等做好数据分类整理,逐步建立可用于分析决策的碳排放数据库。在碳排放数据不可得或不可靠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于第三方完善已有的碳排放数据,或通过收集客户的化石能源消耗及外购电力数据等,结合碳排放因子数据推算客户的碳排放数据。还可以收集整理与抵质押物有关的地理分布数据,必要时用于测算物理风险引起的信用风险。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可在完善数据的基础上,开展气候相关信用风险的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

总之,与气候相关的金融风险是实实在在的,其范围不限于前面提到的三个方面,其严重程度和影响深度将会随着时间而加重加深,金融机构应高度重视,统筹谋划,与时俱进,制定和落实相关风险防范举措,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本期百家灼见原载于北大国发院《气候政策与绿色金融》季报第四期。

本文版权为作者、北大国发院以及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