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八大重点行业,共占碳排放总量的75%左右 (中国政府网, 2024)。在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长期战略中,如何加速这些高碳行业大幅降低碳排放,成为亟需解决的核心议题。转型金融作为绿色金融的延伸,可为高碳行业的市场主体、经济活动和资产项目向低碳和零碳排放转型提供中长期的有效支持 (渣打银行, 2023; 马骏, 2022)。因此,加快发展转型金融,对于实现我国的“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本文简要概述国内外转型金融标准发展的历史,重点梳理我国已经出台的17项地方性转型金融目录,比较其异同,并基于此对转型金融标准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
背景
近年来,转型金融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关注,发展迅速。2022年11月,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在巴厘岛峰会通过了《G20转型金融框架》。该框架包括五大支柱:界定标准、披露要求、金融工具、政策激励和公正转型。其中,明确界定标准是发展转型金融的核心。
国际上在制定转型金融界定标准时,通常会依照基于原则、基于分类或两者结合的方法。基于原则的标准遵循一些共同性原则,如“无重大损害”、避免“碳锁定”效应、“最低社会保障”和“公正转型”等。基于分类的标准则是通过明确列出符合条件的转型经济活动,来制定行业或项目的分类目录。与原则法相比,分类法更加具体明了,有助于降低“漂绿”风险,推动资金向零碳转型流动,并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转型金融产品的接轨 (刘瑶、张斌、张明, 2023)。分类法也是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欧洲、南非、东盟、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均采用了分类法来制定转型金融标准。
在国家层面上,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人行”)正在主导制定转型金融标准,明确了其基本原则,编制了《转型金融标准试用说明》,并初步完成了煤电、钢铁、建材、农业四大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初稿 (王信, 2024)。
17项地方性转型金融目录的比较
为贯彻落实国家“双碳”目标,加速金融支持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部分地区根据“急用先行”原则,基于一些共同原则陆续出台了地方性转型金融目录。这些目录不仅为转型主体在降碳路径规划、目标设定、转型计划制定等方面提供了指导,还为金融机构识别转型主体、开展转型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政府部门也可以依据这些目录完善转型激励政策,加快推进转型金融体系建设,从而促进更多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
根据笔者对公开信息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10月,全国各省市及地区政府已发布了共计17项转型金融目录(如表 1 所示)。其中,八个省市已公开发布了转型金融目录文本,分别是浙江省湖州市、重庆市、天津市、上海市、河北省、江西省鹰潭市、浙江省和贵州省。笔者对这些已公开发布详细内容的转型金融目录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与分析(如表 2所示)。
来源:作者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在发布机构方面,多数地区的转型金融目录由行业主管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联合编制发布,充分体现了地方在支持转型金融工作方面的跨部门统筹协调能力。例如,《河北省钢铁行业转型金融支持技术目录(2023-2024年版)》由河北省发改委、工信厅、生态厅与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河北监管局等部门联合发布;《重庆市转型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3年版)》则由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部门共同发布。
在覆盖的行业类别方面,多数目录基本涵盖了重要的高碳行业,更有部分地区因地制宜地囊括了本地的高碳行业。例如,湖州的转型金融目录中选取的“8+1”行业,不仅涵盖了造纸、有色、化工等国家重点关注的七大“两高”③行业,还将本地高耗能的纺织业纳入其中。上海则根据行业工业产值规模、碳排放情况及转型基础条件等因素,将水上运输业列为首批支持的转型行业。
在行业分类依据上,多数转型金融目录采用了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CSIC)标准,但各地区分类的精细度有所差异。例如,湖州的目录采用CSIC大类代码和中类代码,而《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及其他地区如天津、鹰潭的目录则细化到小类代码,并识别了小类行业中的重点产品。
从转型路径和技术指导来看,各地主要采取三种方法:一是梳理行业重点工序的转型技术,二是提出“通用”转型路径,三是两者相结合的方式。例如,河北列出了钢铁行业重点转型技术的示范项目及应用实绩,涵盖节能、减碳和减污成效、行业应用比例及投资回报期等指标,增强了目录的参考性。湖州则针对所有纳入的行业提出了低碳用能、能效提升、数字化转型等九条通用转型路径,并列出推荐的生产工艺,增强了目录的实操性。
在衡量转型的量化指标方面,多数地区基于国家、地方或行业协会发布的能耗和碳排放标准设定阈值。例如,重庆、天津和上海的目录参考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中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而湖州则采用了碳强度指标,基准值由当地部门根据行业数据和生产装置的整体能效水平测算得出,目标值依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湖州市“十四五”降碳规划制定 (绿金委, 2023)。
从原则要求来看,各地普遍提到遵循 “无重大损害”原则、避免“碳锁定”,并满足“最低社会保障”和“公正转型”。多数地区为这些原则设置了定性条件,湖州市则通过结合定性和定量指标,从多个维度设置了 “公正转型”的评估标准,引导企业评估、披露并缓解转型活动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
在信息披露要求上,多数地区要求获得融资的主体及时、充分地披露转型相关信息。例如,上海建立了差异化的信息披露分级体系:根据内容的完整度和可核实性将转型主体的融资信息披露分为Ⅰ、Ⅱ、Ⅲ三个等级,允许转型主体根据企业规模、盈利能力、披露能力等因素自行选择或与金融机构协商选择披露等级。
表2 国内转型金融目录内容比较
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上述地方实践的总结,可以观察到,部分地方要求转型活动遵循“无重大损害”原则,避免“碳锁定”,确保“最低社会保障”,并推动“公正转型”,这与国际上基于原则的标准保持一致。地方性转型金融目录基本涵盖了重点的高碳行业,还有部分地市因地制宜地将当地高碳行业纳入其中。通过提供转型路径、技术指引和设置定量化阈值,各地区增强了转型目录的针对性、参考性和可操作性。
在制定转型标准时,各地展现了良好的跨部门工作统筹协作机制,为转型金融的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多数地区的转型金融标准已经进入实践阶段,一些地方的银行根据目录开发了相应的转型金融产品,并为试点企业发放了转型贷款。此外,部分地方政府还建立了转型企业(项目)库或项目需求清单,并将奖补、贴息等激励政策与转型金融标准挂钩。
在涵盖活动范围和与国际衔接方面,笔者认为转型金融的界定标准仍需进一步优化。当前,地方性转型金融目录主要包含降碳、减污和节能等气候减缓相关的转型活动,但尚未将气候适应相关活动纳入其中。此外,多数地方性转型金融目录采用的CSIC与国际通用的行业分类标准(如全球行业分类系统GICS和欧洲行业分类系统NACE等)并不直接兼容。虽然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发布的《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CGT)④可以作为链接CSIC和NACE的桥梁,但CGT的覆盖范围有限,部分国内转型目录中的行业未被纳入其中。
香港的实践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参考。2024年5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发布了《香港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采用了香港标准行业分类(HSIC)方法,并与ISIC、CGT、中国《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中的行业分类建立了对应关系,有效地提升了目录的互操作性、兼容性和可比性。
为进一步推动转型金融发展,人民银行已经启动了全国性转型金融标准的落地实施,同时也开始制定新一批转型金融目录,将涵盖铜、铝、水上运输以及纺织等七个产业。地方的转型金融试点经验将为国家转型金融目录的出台提供参考,部分基础较好的地方转型金融标准也有望上升为全国标准,最终实现地方与国家标准的有机统一与科学衔接。
此外,青海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和山东省等地也在加紧制定或出台符合地方实际的转型金融标准。对此,笔者建议,各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行业协会在制定或优化转型金融标准时,应充分考虑与国际行业分类法的衔接,以便降低投资者的跨境交易成本,提升国内转型项目的国际接受度,从而吸引更多国际转型金融资本支持我国高碳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此外,应逐步扩大标准覆盖的行业和活动范围,建立可持续更新的转型金融标准体系,为全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清晰指引。
①本文感谢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能源与气候变化中心副主任/高级研究员杨鹂、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能源与气候变化中心主任汪燕辉、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绿色经济政策项目主任/高级分析师刘雪野的审校。
②本版目录是在湖州市于2022年1月发布的《湖州市转型金融支持目录(2022年版)》基础上进行的迭代更新。
③指的是被列入《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 年版)》的高耗能行业。
④采用了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行业分类。
参考文献:
[1] 刘瑶、张斌、张明. (2023). 中国式转型金融:典型事实、发展动力与现存挑战.
[2] 绿金委. (2022年7月24日). 马骏:碳中和与转型金融. 检索来源: http://www.greenfinance.org.cn/displaynews.php?id=3800
[3] 绿金委. (2023年7月3日). 湖州转型金融系列创新成果一:转型金融支持活动目录(2023年版). 检索来源: http://www.greenfinance.org.cn/displaynews.php?id=4112
[4] 马骏. (2022年7月8日). 围绕“双碳目标”建立科学明晰的转型金融框架. 检索来源: https://mgflab.nsd.pku.edu.cn/gddt/MGFgd/ab8f1d162ef5433d95e5a88091bc577c.htm
[5] 王信. (2024). 强化转型金融的体制机制.
[6] 渣打银行. (2023年10月25日). “转型金融”助力高碳行业实现“双碳”目标. 检索来源: https://www.imsilkroad.com/news/p/513928.html
[7] 中国政府网. (2024年2月26日). 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2024年2月26日). 检索来源: https://www.gov.cn/xinwen/2024zccfh/4/index.htm
作者 刘晶宁为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能源与气候变化中心研究员。
注:本文原载于北大国发院《气候政策与绿色金融》季报第九期。
本文版权为作者、北大国发院以及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