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RESEARCH - Articles
RESEARCH
Just Transition
Quarterly Update

Just Transition and the Pursui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张  莹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



一、公正的净零碳转型是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基石

2023年7月,全球平均气温连续打破历史最高纪录,全球温升加剧的趋势和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感知。不断提高的气温给地球生态系统的存续带来巨大威胁,通过积极行动来规避气候危机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已经刻不容缓。在科学认知和政治共识的共同推动下,越来越多国家提出明确的应对气候目标,将实现碳中和作为全球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路径。碳中和愿景要求经济社会通过系统性变革实现净零碳转型,这种转型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与机遇,但也同时带来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利益格局的重构,并由此产生了转型的阵痛和一些具体的社会问题,包括结构性失业、地区发展动力不足、能源价格波动、用能成本提高和能源供应短缺等,给特定群体和地区带来不利影响与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公正转型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其重要性已经在全球气候治理与能源转型进程中形成共识。从国际视角看,狭义的公正转型主要关注妥善处理转型过程中就业和劳动力领域的公正性问题;而广义的公正转型则不仅限于就业与劳动力问题,而是进一步延展到整体经济发展范式的转型;所谓的“公正”目标也从通过综合性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体系帮助因环境治理或者转型发展受到不利影响的群体和地区走出困境和找到新的发展机会,延伸至通过系统性变革,纠正或消除社会经济不平等的根源,保障弱势群体的福祉权益。

为了解决工业文明以来因人为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尺度内,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推动经济社会的净零碳转型。这必然导致经济和社会系统随之作出重大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与生活方式都会随之变化。部分传统产业、地区和社会群体的福利和利益将在转型过程中受损。因此,这种转型并非帕累托改进型转型。面临困境的传统化石能源与高碳产业面临发展困境,但不甘退场离开,这种利益的角力会导致投资低效、资源浪费。这就要求在单纯的市场力量之外,必须以社会公正性作为价值引导与要求,以全社会总体福祉的增进作为努力方向,发挥出净零碳转型对于创造新就业、消除贫困、刺激经济发展等提升社会公正水平的积极作用,以公平、包容的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转型。

实现公正的净零碳转型,关键在于妥善应对与之伴随的负面社会影响。积极拥抱和迎接净零碳转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不利冲击和受影响群体的存在。通过前瞻性的政策措施,调动社会资源来干预、降低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是环保政策、气候目标与净零碳转型能否获得公众支持的政治底线。只有赢得最广泛的社会支持,才能消除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保障实施效果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二、公正转型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公正转型作为专有概念是舶来之物,但其内在要求与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不谋而合。中国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根本目标是为了给人民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空间,并承诺将探索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的协同增效,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这些政策目标与公正转型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

中国已经明确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未来发展的愿景目标。而中国式的现代化,内涵要求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终目标是通过现代化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与多层次需求,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也意味着以碳中和目标为约束,所推进的净零碳转型进程必须是公正的。无论是碳中和目标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都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而实现碳中和所要求的净零碳转型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外源性动力因素。如果无法通过绿色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将难以规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成为空谈;而这种转型如果忽视了社会公正性要求,那么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带来的普惠性将成为空谈。

通过公正转型原则引导碳中和目标的科学实现,能够为高质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全国一盘棋”的统筹布局下,考虑转型带给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福祉得失,利用转型过程中的产业重构和区域生产力重新布局来调整发展差距,利用市场手段对碳排放进行引导控制,能够实现社会财富从高碳群体向低碳群体转移的再平衡。

三、探索实现公正转型的中国路径

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各地区对公正转型概念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仍存在明显差异,实现公正转型的机制与路径亦不清晰。一些国家已经开始积极探索实现公正转型的制度框架,但由于各国的国情、能源资源禀赋和转型面临的具体社会影响与挑战都存在巨大差异,很难建立具有普适性公正转型政策体系。中国作为一个传统以来高度依赖煤炭的发展中大国,经济体量大,转型压力重,所面临的公正转型实际问题明显有别于其他国家,很难完全借鉴国外经验,而应在中国的政策体系下,从顶层设计、时间规划、路径选择和措施制定等方面做出针对性安排,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公正转型路径。

首先,应结合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等战略目标的时代背景,对碳中和目标带来的社会经济转型和相关影响开展深入研究。通过科学评估转型过程中伴随的就业和其他社会性影响,识别出受冲击产业、地区和脆弱群体,为妥善解决问题做好前瞻研判和提供研究基础。

其次,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务,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公正转型路径与举措。随着公正转型概念的拓展,如何保障民生利益,帮助其他弱势群体接受和适应转型成为体现社会公正性的新要求。中国在过去的社会经济转型进程中,为解决社会问题所采取的相关措施实际上就是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公正转型实践探索。为实现双碳目标,社会将出现一些新的弱势群体,既包括原本的经济贫困群体,也包括受影响地区和产业的工人与居民。应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政策体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措施组合。

第三,进行制度创新,构建部门协作与广泛参与相结合的决策机制。通过公正转型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影响广泛的重要议题,不是某一个部门的特殊任务,将涉及国家层面的经济发展政策、环境和能源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财税融资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以及相关的部门层面政策和各级地区政策之间的相互配合。要完成这样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建立相关政府部门协调、协同的制度体系。鼓励广泛的参与,是保障政策体现社会公正性的重要基础,既能规避决策不当,又能凝聚共识,提高政策措施的有效性。

第四,充分利用各种资金机制,建立明确的转型金融制度框架。资金保障是平稳完成转型的基础,而巨大的资金需求将掣肘公正转型的推进。现有的资金来源无法全面覆盖转型的需求,需要有效结合公共财政和市场资金,建立精准化的转型金融体系,以协调一致的方式帮助化解风险,激励体现社会公正性的转型举措。

最后,主动实现公正转型,并积极宣传公正转型中国经验。全球碳中和大潮下,实现公正转型是大部分国家都将面临的共性挑战。各国的清洁转型竞争,不光体现在实现减排力度、关键产业的比较优势,还体现在如何能够以社会成本收益最优的方式完成气候雄心目标。因此,在当前的国际气候治理中,关于公正转型议题的共识大于分歧。碳中和目标在中国的最终实现,意味着全球规模最大的化石能源产业退出与就业的减少,这是中国为了践行构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巨大牺牲。而中国努力探索的公正转型之路,也是为解决所伴随的社会影响所提供的中国智慧。通过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互鉴,中国将为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解决社会公正问题、以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社会公正做出创新性贡献。




Related Articles